[44]曹元弼,《原道》,《复礼堂文集》,第20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言行能被社会所接受,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社会上一般的观点,他们不过把已经由客观的社会事实所造成的观点用比较明白和肯定的言行表达了出来罢了。于是神话性的传说发生了。
……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杀主父偃,徙董仲舒胶西,皆弘力也。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我们读一节记载,对于它的寓意应当看得比事实更重。站在被动的地位才会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先说是野合,再说是他母亲不把父亲的墓地告诉他,后来他母亲死了,才从别人那里打听出来,使父母合葬。降服在宗教之下的是皇权。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师儒源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四曰联师儒。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祭祀 。凡是为国事操劳,至死不懈的就祭祀他。
祭祀先圣先师的政治文化意蕴: 第一,圣人崇拜。《礼记·祭统》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者焉。荀子《礼论》把礼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这充分表明唐王朝处理三教关系的方法和手段开始成熟起来。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
唐王朝对儒佛道采取的基本政策是三教并用,即根据三教各自的历史渊源、思想特点、不同功能,立足于朝廷与国家的稳定,帝王的政治理性,以及帝王个人的喜好与信仰,采取了崇道、重儒、尊佛的总体政策。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儒家对圣人的尊崇,成为我国文化史上后来崇拜圣人的基础,后世中国人希贤希圣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如医学中有医圣东汉张仲景,书法中有书圣王羲之,绘画中有画圣吴道子,诗歌上有诗圣杜甫等……圣人崇拜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处,使得普通中国老百姓对孔圣人的崇拜情感不断提升,使孔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后来,在面对景教等其他多元宗教的形势下,又不断调整,形成了以儒为主,整合多元文化,构建立体的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和国民信仰体系。
尊佛以重建精神世界信仰,以为归化民心的工具。《国语·鲁语上》中记载了禘、郊、祖、宗、报五种国家祭祀的典章: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也,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
凡是抵御重大灾祸的就祭祀他。多年前张岂之先生就指出过清明节陕西黄陵黄帝祭祀礼仪形祭大于心祭,甚至形祭代替了一切,缺少在祭祀中令人感动的心祭。
外观则要求祭品极其丰盛,内心则极其虔诚、尽其心志,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孔子一生主要是办私学,从事教育,是师儒身份。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帝王之祭孔,向孔子行大礼,主要是出于政统合法性的考虑,即需要借用道统赖为政统确立合法性,而孔子就是道统的象征。其结果,自然也对祭祀礼仪的实际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张岂之:《心祭重于形祭》,公祭轩辕帝网)(《孔贞丛:《阙里志》卷十,天历二年(1329),《遣官祭阙里庙碑》)魏晋以后的历代帝王,建立王朝以后大都先确立儒家的主体地位,以儒为主,治国理政,再出于三教平衡考虑,利用和控制道佛。
释奠礼本是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礼记·祭统》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祭祀 。历代帝王祭孔主要是神道设教。
儒家对圣人的尊崇,成为我国文化史上后来崇拜圣人的基础,后世中国人希贤希圣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如医学中有医圣东汉张仲景,书法中有书圣王羲之,绘画中有画圣吴道子,诗歌上有诗圣杜甫等……圣人崇拜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处,使得普通中国老百姓对孔圣人的崇拜情感不断提升,使孔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孟子·尽心》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人是出类拔萃的大人,具有神性,故曰神圣。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上古以来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集圣与师于一体,在在世时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帝王之拜孔子,就是政统自觉以道统为制约和引导的体现。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荀子总结的应该是孔子以后的情况。
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
《礼记·祭法》也有类似的记载。神道设教出于《周易·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尊佛以重建精神世界信仰,以为归化民心的工具。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外观则要求祭品极其丰盛,内心则极其虔诚、尽其心志,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因为师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师重道,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才有尊师重教。……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这一格局由隋代开启,唐初高祖和唐太宗二帝奠基,历经高宗、武周、唐中宗、睿宗的发展,大致到了唐玄宗开元时期最终完成(韩星:《初唐儒家话语体系下的三教关系》,《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荀子《礼论》把礼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所以朱熹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